电 题:上百次失败击不垮的致富带头人:要对得起乡邻信任

  作者 高瑞峰 李海凤

  “现在,村里的香菇‘十里长廊’,形成了新品培育生产、菌棒加工、市场交易、烘干加工等一体的产业体系,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.26万元。”31日,山西省交口县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拉生告诉记者,在钻研“液体菌种”技术时,曾经历过100多次失败。

  枣林村位于交口县城西南52公里处,上世纪90年代,该村硫磺矿、煤矿开采业曾盛极一时。此后,由于政策原因,硫磺矿、煤矿被相继关停取缔。结束了靠山吃山的资源依赖,陡坡耕地比例大、地质差、无主导产业的枣林村,陷入困境。

  2005年,在外谋生的张拉生回到枣林村,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。“左邻右舍把我这个腹中空空的高中生当成能耐人了。”上任伊始的张拉生,面对的村情是“山是光的、地是荒的、河是干的”,村民“身强力壮、东张西望、腰包空空”。

  如何使“没有学历、技术,只有一身苦力”的村民改变坐吃山空的境况,张拉生清楚地认识到,“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,必须寻找到结合实际、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。”

  一晃三年,任期届满后的张拉生连选连任。“在农村连选连任是一件光彩体面的事,但我高兴不起来,任期内并没有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。”2009年4月,第二个村委会主任任期的第一年春天,张拉生抱着“不辜负全村人信任”的念头,赴山东寿光学习现代设施蔬菜产业。

  “发展必须依靠科学。”带着满腔兴奋与激情,张拉生回村后,建起了九座日光温室,当年投产种植反季节蔬菜。大棚结构不合理拆了重修,不适应的品种多次试种筛选,2012年春天,张拉生带领46户村民建起200余亩“现代设施农业园区”。

  采取“规划、建棚、技术、育苗统一管理,独立经营核算”办法,园区种植能菜则菜、能瓜则瓜,枣林村“现代设施农业园区”实现了当年建棚、投产、见效的目标,亩产收益达6万元,从事大棚种植的村民当年人均收入突破20000元,从事劳务的村民收入达到8000元。

  “瓜、菜种植效益很好,村民收入翻了番,但必须轮作倒茬,连续种植到第三年,产量就会大幅下降,品质变劣。”张拉生筹划着调整产业结构,驱车两万多公里到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福建、浙江等地考察后,决定上马食用菌种植。

  然后,“液体菌种”技术却成了张拉生发展食用菌种植的拦路虎。

  “‘液体菌种’研制中,经历几十次失败后,心情沉重到极点,想到过放弃,但放弃失去的不仅是巨额投资,还有倾尽心血的园区前途。”张拉生振作起来,凭借多年来的养殖、种植经验,钻研、摸索,失败100多次后,屡败屡试的“液体菌种”技术终获成功。

  其间,顶着压力的张拉生因心梗、脑梗先后四次送医。2015年,张拉生任枣林村党支部书记,以枣林沿河两岸十里地域为基地,打造起香菇“十里长廊”。

  如今,枣林村“园区+长廊”现代设施农业,蹚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。张拉生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“土专家”,累计对交口县菇农进行了130余次义务技术培训。他说,“要对得起乡邻的信任,做一些对得起社会,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事。”(完)